《避暑山莊》
乾隆
軒墀敞御園,草樹靜高原,
游豫思仁祖,庥和逮孝孫。
橋山將酹爵,玉館此停轅,
罨畫山容在,修蛇電影奔。
禽言欣客至,蛩語訴秋繁,
階篆苔紋暗,碑詩釵腳存。
圣蹤猶可想,衷曲向誰論,
倍切乾乾志,虞孤覆載恩。
它是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隨著曲折的歷史長河,或隱或顯地映射著清王朝的盛衰。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熱河行宮或承德離宮,它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時約九十年建成,是清帝消夏避暑、宴饗娛樂、處理朝政的夏都,是北京紫禁城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占地約564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始建于康熙朝,興盛于乾隆朝,衰敗于慈禧,慘淡于軍閥,恥于日本,歷盡滄桑,避暑山莊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特殊的政治舞臺,一部避暑山莊史就是一部特殊的清史稿。
圖來源:網絡
山莊的興建
清政府為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以習武綏遠為目的的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皇室成員、各部官員及蒙古上層人物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清政府和蒙古王公還要舉行盛大的慶功和告別宴會,宴會后清帝再“賞宴”蒙古王公,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狝”至此禮成??梢娔咎m行圍不僅是清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也是清廷籠絡蒙古貴族,籌劃北方邊事的一項重要措施。 由于為了解決皇帝在往返圍場沿途中大批物資的需要及吃、住等問題,在古北口至圍場之間修建了一系列行宮,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開始,沿北京至圍場的秋狝路線先后修建了二十幾座行宮,經過比較,由于熱河行宮處于北京與木蘭圍場的中間地帶,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將這里作為眾行宮之中樞,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大規模修建。
山莊的興盛與清王朝
乾隆時期大清朝內國泰民安、人心所向,呈現出一派“康乾盛世”的繁榮景象。此時的清帝國版圖面積達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三億,全國墾田790多萬公頃,國庫收入每年達到白銀四千萬兩,且庫存白銀經常達到七八千萬兩。乾隆開始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避暑山莊進行擴建、改建。僅從檔案中查到的部分資料即足以令人咂舌:乾隆十九年(1754年),全部用楠木改建澹泊敬誠殿時,用工就達十九萬之多,耗銀七萬二千兩;乾隆二十六年,“熱河珠源寺內依照北京萬壽山寶云閣銅殿式樣,建造銅殿一座”,用銅四十一萬余斤,工料銀六萬五千余兩;乾隆三十六年,修永佑寺舍利塔,用銀二十萬九千余兩……避暑山莊隨著清王朝的鼎盛到達了其最輝煌的頂峰。
圖來源:網絡
山莊的謝幕
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狝”為名,逃至避暑山莊,隨后在煙波致爽殿的西暖閣批準了喪權辱國的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病死在煙波致爽殿,之后,慈禧以避暑山莊為舞臺,策劃了“辛酉政變”,開始“垂簾聽政”,十月,下達諭旨,諭內閣:熱河避暑山莊停止巡幸已四十余年,所有殿亭各工,日久未修,多就傾。上年我皇考大行皇帝舉行秋狝,駐蹕山莊,不得已于各處緊要工程稍加葺治?,F在梓宮已恭奉回京,朕奉兩宮皇太后亦已旋蹕,所有熱河一切工程,著即停止?!北苁钌角f停止維修后,已失去原有的各種功能,逐步荒蕪。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將宮廷寶物洗劫一空,待慈禧從西安返回北京后,下令將避暑山莊的大部分珍品運往北京,以充填北京的宮廷寶物,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日漸敗落。 腳下,用步丈量,我們心懷著一份復雜的情感糾葛,感受到每一步都是厚重的歷史。山莊的營造,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強健。集中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園林藝術和宗教建筑藝術的高度成就,也是“康乾盛世”國家統一、封建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昌盛的體現;也正是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才形成了避暑山莊及其寺廟群的格局。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莊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和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蘇州留園齊名。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1976年到2006年,國務院先后批準實施了三個《避暑山莊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明確了以“搶救和整修”為主的保護原則,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投入數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古建維修和園林整治,并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文物保護區周圍環境的綜合整治。 2010年8月以來,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面展開,由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6億元,用于文物保護修繕和山莊水系治理,并確定了古建筑保護、文物科技保護等多個方面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3項山莊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這項修繕工程還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智囊團”,每一項工程都會在縝密勘測的基礎上為之“量身定做”修繕計劃。 帝測科技為成為“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而不斷努力,2016年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委托,承擔了《避暑山莊丹陛石、石碑及石獅三維測繪、數字化信息留存及虛擬修復》項目,采用三維激光掃描、虛擬修復設計等關鍵技術對部分石質文物進行三維幾何信息以及紋理信息留存、病害發展預測分析、三維展示等工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貢獻著微薄之力。
圖:石獅虛擬修復成果圖
圖:石碑電子拓片(左)和石質文物監測(右)